角黍”是較好早的粽子
古人把粽子稱為“角黍”,因形狀有棱有角、內(nèi)裹黍米而得名。較好初,人們根據(jù)牛角的形狀制成“角黍”,作為耕牛牛角的替代品,用于祭祀。
晉代成為標(biāo)配美食
當(dāng)時,人們流行在端午和夏至之際吃堿粽,成為標(biāo)配美食。西晉周處所著的《風(fēng)土記》有記載:“以菰葉裹黍米,以淳濃灰汁煮之,令爛熟,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。一名粽,一名角黍?!?/p>
到了唐代,粽子的形狀出現(xiàn)了菱形、錐形等,口味也有所升級。
用粽子紀(jì)念屈原
南朝梁人吳均《續(xù)齊諧記》記載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,楚人哀之,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,投水以祭之……今五月五日作粽,并帶楝葉、五花絲,遺風(fēng)也?!边@是端午食粽祭屈原之說的較好早記載。
宋朝就有“楊梅粽”
到了宋朝,人們干脆把果品也發(fā)展為粽子餡。除了常見的棗、糖,粽子還可加入松栗、姜桂、胡桃、蜜餞等材料。
北宋“排名較好美食博主”蘇軾曾吃過包裹著楊梅餡的粽子:“不獨(dú)盤中見盧橘,時於粽里得楊梅?!?/p>
世界上“較好古老”的實(shí)物粽子
除了文獻(xiàn)記載里有粽子的身影,考古也有發(fā)現(xiàn)。在江西九江德安縣,出土過一對南宋的粽子,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了,是現(xiàn)在世界上較好早的粽子實(shí)物。
明清時期成為“考生團(tuán)寵”
這一時期,粽子更被賦予了吉祥含義。相傳,當(dāng)時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人,考前要吃一種細(xì)長像毛筆般的粽子,被稱為“筆粽”,諧音“必中”。
如今,中考、高考時間和端午節(jié)相差不遠(yuǎn),為緩解初三、高三學(xué)子的備考壓力,老師會在班門前掛一些粽子,學(xué)生們跳高頂粽子,寓意“高中”,討個好彩頭。
從南到北,從咸到甜,從粽葉到餡料,再到包裹的形狀,每個地方的粽子都有不同的做法和味道,到底哪里的粽子比較好吃?
作為南方粽子的代表,廣東粽子不僅品種多樣,口味也十分豐富。有人調(diào)侃,“給廣東人一個粽子,他們能包下整個世界?!?/p>
肇慶裹蒸粽
廣東的肇慶裹蒸粽是出了名的分量足,個頭大,小的有1斤重,大的甚至超過4斤!
如此厚重的粽子,卻只有糯米、綠豆、豬肉三種材料,用本地特有的冬葉包裹,煮后散發(fā)出清香味兒~
粽子的名字有以下:
“竹葉粽”:“取竹葉裹白糯米粽煮之,尖有如生切菱角?!?/p>
“艾香粽”:“糯米淘凈,夾棗、栗、綠豆,以艾葉浸米裹,入鍋煮?!?/p>
“甜茶粽”:“取真武山優(yōu)質(zhì)甜茶取汁用來制作粽子,其粽子色澤金黃油亮,入口潤滑細(xì)嫩,柔軟”粘稠,齒頰留香,回味甘甜,去膩消食,營養(yǎng)豐富”
“臘肉香腸粽”:“臘肉香腸包的小粽,入口就有過年團(tuán)圓的氣息?!?/p>
“薄荷香粽”:“薄荷水浸米先蒸軟,拌洋糖,用箬裹作小粽,再煮。”
“豆沙粽”:“豆沙、糖、脂油丁包小粽煮。”
“蓮子粽”:“去皮心,拌洋糖,包小粽?!?/p>
“松仁粽”:“去皮包小粽”
[1]粽泰、浦粽、展粽、粽伯、盛粽、粽民
[2]粽建、武粽、芃粽、粽啟、粽冰、粽合
[3]利粽、粽古、劤粽、粽昊、粽輪、彰粽
[4]粽波、寶粽、粽文、昭粽、富粽、輪粽
[5]粽玄、杰粽、粽霽、誠粽、粽池、歡粽
[6]粽郗、粽誠、寧粽、翌粽、林粽、粽清
[7]粽富、粽影、粽宜、平粽、粽富、健粽
[8]達(dá)粽、粽為、仁粽、逸粽、粽亮、珒粽
[9]耿粽、曉粽、有粽、粽金、濱粽、粽亦
[10]粽廉、昉粽、遙粽、粽華、粽煒、粽學(xué)
[11]霖粽、梁粽、粽年、云粽、粽硯、高粽
[12]粽亨、粽杰、岑粽、粽恒、固粽、維粽
[13]粽思、粽友、杭粽、學(xué)粽、弘粽、衛(wèi)粽
[14]粽新、青粽、粽軍、星粽、粽炎、鋒粽
[15]柯粽、語粽、粽允、帥粽、粽長、粽翌
[16]粽蕭、粽鏡、宸粽、軾粽、致粽、恒粽
[17]粽雄、粽藍(lán)、江粽、裕粽、懌粽、昌粽
[18]粽曄、瀚粽、粽復(fù)、生粽、粽裕、函粽
[19]勁粽、資粽、粽楠、績粽、粽川、鐵粽
[20]粽柏、粽劥、翱粽、粽淪、粽霖、粽冶